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动态资讯>“地方文献保护与整理出版研讨会”在广州图书馆举行

“地方文献保护与整理出版研讨会”在广州图书馆举行
作者:广州大典研究中心
发布时间:2020/3/18 10:15:14

 2018年10月11日至12日,由国家图书馆、广东省文化厅指导,广州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和市社科联主办,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和《广州大典》研究中心承办的地方文献保护与整理出版研讨会在广州图书馆内举行,来自国内相关机构的古籍文献专家学者和工作人员共约230人参加会议。

 

 

会议现场

 11日上午,会议开幕式由广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徐咏虹主持,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张硕辅,广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傅华,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张志清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广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建华就《广州大典》编纂作主旨报告,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教授作专题发言。研讨会为期一天半。11日下午是两个研讨会分论坛,共有20多位专家学者上台发言。12日上午是4场专题报告和分论坛小结,最后由陈建华主任做本次研讨会总结讲话并宣布会议闭幕。



“地方文献保护与整理出版研讨会”综述

  11日至12日,由国家图书馆、广东省文化厅指导,广州市委宣传部、市文广新局和市社科联主办,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和《广州大典》研究中心承办的地方文献保护与整理出版研讨会在广州图书馆内举行,来自国内相关机构的古籍文献专家学者和工作人员共约230人参加会议。

  11日上午,会议开幕式由广州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徐咏虹主持,广东省委常委、广州市委书记张硕辅,广东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傅华,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张志清出席开幕式并致辞。广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建华就《广州大典》编纂作主旨报告,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教授作专题发言。研讨会为期一天半。11日下午是两个研讨会分论坛,共有20多位专家学者上台发言。12日上午是4场专题报告和分论坛小结,最后由陈建华主任做本次研讨会总结讲话并宣布会议闭幕。


一  研讨会的目的和意义

  本次研讨会,共有四位广州地区副部级领导和国图副馆长出席,省市地方及驻穗高校领导的重视程度可见一斑,在广州地方文献事业发展史上可谓盛况空前。几位领导在讲话中,从各自站位出发,对包括《广州大典》在内的地方文献有关各项工作,均给予高度评价,并寄予厚望,给参会的古籍文献专家学者和工作人员带来了事业荣誉感、使命感和自豪感,进一步增强了大家的自尊心和自信心。

 张硕辅指出,把文献典籍整理出来,是我们义不容辞的历史责任。当前广州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围绕建设全球区域文化中心城市的发展目标,全方位推进文化建设。希望各位专家学者为广州文化事业建设发展积极建言献策。

  傅华指出,《广州大典》第一期工程对全省加强历史文献挖掘和保护起到了示范作用。广州要继续发挥文化和区位优势,推动全省和粤港澳大湾区加快文化发展,共建人文湾区。

  国家图书馆副馆长张志清作题为“编纂地方文献典籍丛书是新时代的文化大课题”的发言,并以《广州大典》为例,赞扬《广州大典》为传承广州文化、保证国家文化安全和岭南历史文脉所做出的卓越贡献。张志清指出,编纂地方文献典籍丛书是构建“中国记忆”完整体系的重要途径。从地域视角上说,“中国记忆”就是地方记忆的集合。当前文化建设,首先应鼓励地方文献典籍丛书的编纂出版,填补地方记忆空白,在此基础上逐步构建“中国记忆”完整体系。同时,鉴于一些地方文献典籍丛书编纂出版存在基础薄弱,收录不全,分类混乱,编排印刷不尽人意,特别是缺乏全国统一规划布局等状况,为此张志清建议国家有关部门加强规划指导,从中华文明思想体系入手,适当规范地方文献典籍丛书的分类(一般分为古籍和近典两个部分,其中古籍采用四部或五部分类法,近典采用四部扩展分类法如《刘国均中文线装书分类法》),以符合不同时期的典籍特点。总之,是要避免以目前的西学视角去解构中华传统文化思想体系,造成今人对传统文化理解的偏颇,同时也要突出各地域文化的特点,从而真正编纂好地方文献典籍丛书。

  广州市人大常委会主任、广州大典研究中心名誉主任、《广州大典》主编陈建华表示,《广州大典》二期民国篇将把民国时期广东文献全部纳入编纂范围,认为这“不仅有助于学界系统研究民国时期广东的政治、经济、社会等方面的发展,更可为今天广东的建设,特别是广州国家中心城市的建设提供借鉴”,并指出《广州大典》二期民国篇主要有以下几项工作:一是委托开展“民国时期广东文献的收集、整理及出版可行性”研究,二是确定编纂工作的全、准、精、简“四字方针”,三是成功申报《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广东文献汇编》课题,四是启动编纂整理《民国市政公报丛编》《民国年鉴丛编》,五是委托研究开发纸质文献脱酸工艺、药剂和设备。陈建华还提出了做好民国文献编纂的三点建议:一是共同努力促成《公共图书馆条例》立法;二是建议各文献馆藏机构实现民国文献目录数字化工作,达至目录“小而全”;三是建议国家民保中心牵头组织力量对各地各单位“小而全”的民国文献目录进行全面疏理,修编完成新的总目,为全面整理民国文献奠定基础。

  著名历史学家、中山大学党委书记、《广州大典》学术委员会主任陈春声教授作题为“地方文献研究与中国底蕴学术体系建设”的发言,指出在具有中国底蕴的人文社科学术体系建设的过程中,地方文献研究可以发挥独特作用。在大量收集和整理民间文书、地方文献的基础上,建立并发展起有自身特色的一套解读方法和分析工具,是将中国人文社科研究建立于更坚实的学术基础上的关键环节之一。经过几代中国地方文献研究者的不懈努力,已经发展出一套较为系统地解读地方社会中各种资料的有效方法。陈春声强调新一代地方文献研究者在当前数字人文背景下“出思想”的重要性,其工作更重要的是要有深厚学术史背景的思想建构,亦即“出思想”与否会成为新的学术世代衡量学术成果优劣高下更重要的尺度。如以中国底蕴的人文社科学术体系和话语体系建设为学术目标,则在研究地方文献时,“出思想”就更是题中应有之义。

  陈建华主任在研讨会闭幕的总结讲话中,建议国家古籍保护中心和中华古籍保护协会等单位,在条件成熟时设立地方文献编纂整理专门委员会,以加强对这一事业的指导。

可以说,本次研讨会是《广州大典》编委会成立十三年来首次举办的大型全国性专题会议,也是广州大典研究中心自成立以来首次参与承办大型全国性专题学术会议。通过举办此次研讨会,来自全国各地的参会人员开阔了思路,分享了经验,凝聚了共识,在国内地方文献编纂出版领域产生了广泛而积极的影响,必将对我国各省市区的地方文献保护和整理出版工作起到有力的促进作用。特别是大家一致认识到,厚重的中华古藉和历史文献支撑起中国的文化自信,而中国的文化自信必将决定着中国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当今时代是古籍文献编纂出版空前繁荣的黄金时期。


二  研讨会的主要板块内容

  从11日下午两个研讨会分论坛情况来看,既有谈地方文献编纂整理工作中的心得体会文章,也有以地方文献为基础开展地方文化研究的专业论文,既有宏观层面的总体论述,也有微观个案的深入研究。从两个分论坛环节的发言和开闭幕环节上的专家报告来看,所涉及议题大抵可分为几个板块:

 一、地方文献丛书编纂。这一版块既有总览,更多个案。总览方面高屋建瓴,视野弘通,除了如张志清所作题为“编纂地方文献典籍丛书是新时代的文化大课题”的发言,还有如广州大典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兼广州图书馆副馆长刘平清在研讨会闭幕式上所作的研究报告——《全国地方文献整理出版概况及其趋势》等。刘平清在报告中指出,目前地方文献的整理出版呈现出以下几个趋势:一个是在区域上来说,从东部发达地区向中西部地区扩展; 二是从时间上来说,从古代近代文献向民国文献延伸; 三是从内容成果上,从影印到点校,再到推出系列研究成果;第四,从文献范畴上来说,从传统书籍拓展到报刊、档案、民间文书、考古出土资料等; 第五,从传播载体上,纸质出版到纸质与数据化同步进行; 第六,机构设置上,从临时机构到专门研究机构更多涌现。与此同时,刘平清提出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一是资源重复建设问题;二是缺乏交流平台问题。三是存在普遍重视纸质出版轻视数字化出版的问题;四是存在普遍轻视做普及型的地方文献编纂与出版的问题。

  个案方面更是精彩纷呈,所谓“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如湖北省图书馆原副馆长、知名文献学家阳海清先生,基于自身50年来对湖北文献的全面深入调研实践,特别是近年来编撰《现存湖北著作总录》和参编《荆楚文库》的切身体会,在所作大会报告题目中就开宗明义、旗帜鲜明地指出“编纂地方文献总目是做好(大型地方文献丛书)整理工作的前提”,认为编纂“地方文献总目”的意义有四点:一是摸清家底,做到心中有数;二是广搜博采,尽力全面揭示(具体如不放过小馆馆藏、小型馆藏书目、本地人物传记等);三是提精撷萃,亮明本地特色;四是精心考辨,力争相对准确(体现在如品种收罗、著录项目、目录组织上)。阳海清还指出编纂地方文献总目的几个要领,并提出编好地方文献总目必须要有统一认识、领导重视、人才培养、财力保证共四个方面的保证。《现存湖北著作总录》应该说是目前最好的湖北地方文献书目,为《荆楚文库》“文献编”古籍部分和“方志编”书目的编纂、厘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阳海清先生可谓功莫大焉。但阳海清在书中仍坦言:“本书之不足有四:一是尚有遗漏;二是对著者籍贯之认定,个别或有争议;三是某些著录项目未及进一步辨析、考证;四是或有录入不当者没有发现。《现存湖北著作总录》此后的修订版将收入《荆楚文库》“研究编”。

  福建工程学院郭丹教授介绍了他编纂《福建文献汇编》的历程、经验及得失。宁夏大学人文学院邵敏副教授、西北大学博士生杨瑞分别介绍了《朔方文库》《陕西古代文献集成》编纂情况,温州市图书馆卢礼阳研究馆员总结了温州近年来整理出版《温州文献丛书》《温州图书馆馆藏日记稿抄本丛刊》的经验和得失,河南中原大地传媒副总编辑郭孟良先生回顾了《中原文化大典》成书的经过。其中如《朔方文库》收录四类文献,在通常的宁夏著述之外,辑录宁夏珍藏文献、出土文献等,称得上是地方丛书编纂中的一个“变例”,为中国边疆地区文献丛书编纂提供了一种可供借鉴的模式。郭丹教授在地方政府关注不够、投入不足的条件下,以一人之力独任《福建文献汇编》编纂事务,可谓“筚路蓝缕”,踽踽独行”,先后推出三辑共360册图书,弥补了福建省地方文献大型丛书编纂的空白,为开展具有地方特色传统文化的学术研究提供了便利,这种勇于担当的精神令人敬佩。东莞市莞城图书馆馆长王柏全除介绍《东莞历史文献丛书》的编纂思路和过程,还阐述了该馆结合已有地方文献分类理论,在《中图法》基础上经过实践创新编制而成的分类系统和著录方法,体现了基层图书馆在地方文献建设、保护、出版和读者服务诸多方面的责任担当和努力。

  二、地方文献的爬梳整理。地方基础文献的整理是地方文化、文学研究的基石,因此有必要较系统地加以梳理,从而为相关研究提供有力支撑。相关分享有全国地方志指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张英聘研究员所作《明清贵州省志舆图编绘与特点》、中山大学岭南文化研究院执行院长温春来教授所作《地方历史文化资源的发掘与呈现——以西樵历史文化文献丛书的编纂为例》、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副编审南江涛所作《中国旧志整理与出版概况》、山东省图书馆副研究员李洪梅所作《馆藏民国地方文献整理出版实证研究》、重庆中国三峡博物馆民族民俗文化研究所所长杜芝明所作《巴渝民族研究与文献整理述略》等。张英聘研究员从现存明代贵州四部省志入手,探讨了省志舆图的设置与编绘情况及其优劣,进而总结了明代省志舆图的发展变化和编绘特点,并借此探析明代贵州所处的重要地位。杜芝明所长一方面从学术史角度,探讨了巴渝和巴渝民族的概念演变与内涵,系统梳理了巴渝民族研究的历程、学术领域与成果;另一方面从文献史角度,对巴渝民族史料的类型、范围和整理成果进行了梳理。温春来教授以自身主持《西樵历史文化文献丛书》编纂为例,阐述了地方政府与学术机构密切合作,集整理、研究、开发和宣传推广地方历史文化等于一体的全方位、层次性、立体化的实践模式和发展路径。重庆工商大学段庸生教授从重庆地区古小说的方志书写谈起,介绍重庆地区古方志文存整理研究情况。南江涛全面系统地梳理总结了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旧方志的整理与出版概况,包括地方志目录编纂、影印出版、点校成果等方面,为中国旧方志的后续研究利用提供了较为完整的资料线索,同时为当前国家新方志的编纂提供了一定的借鉴。广东海洋大学蔡平副教授从《康熙遂溪县志》整理校点谈起,描述湛江地方文献整理的思路规划。

  三、地方文献的编辑出版。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社长魏崇着重介绍该社有关地方文献编辑出版情况,具体包括:1.著名图书馆藏稀见方志丛刊系列;2.地方志专题资料系列;3.地方专志丛刊系列;4.地方志类文献;5.民国时期地方历史文献。谈及该社多年来致力于地方文献编辑出版的经验及认识,魏崇指出一是要靠专业队伍,二是要靠高效卓越的文献搜集能力。三是要靠做好文献考证。其中专业队伍包括由外请专业学术团队组成的编纂队伍,和出版社自身的编辑队伍。魏崇强调,该社几乎所有的大型项目都邀请项目所涉领域最知名的学者进行选目和编纂,以保证学术质量和学术水准,充分体现学术价值;外请学者编纂队伍和自身编辑队伍之间必须密切沟通,编辑队伍必须全面详细了解编纂队伍要求,全程配合编纂队伍,促成学术界、存藏机构和出版机构三方的深入合作。文献搜集能力一是必须具备全球视野,能对全球范围内文献存藏情况进行全盘调查和深入掌握;二是必须具备专业快捷的文献搜索和数据采集能力,尽可能收集珍稀版本,尤其是馆藏稿本、抄本、校本,以充分体现文献版本价值。关于做好文献考证,整理出版要体现今天的学术成果和学术水平,就有必要对每种书的内容和价值进行梳理、考证,以达到补阙拾遗、助力研究的作用。魏崇希望国家图书馆出版社所出版的一系列海内外地方文献,能够像《中国方志丛刊》《中国地方志集成》等图书一样,把我国历代遗存的地方类文献融汇一炉,各有侧重、全面清晰地展现在研究者面前,“让隐藏在古籍里的文字活起来”,使蕴藏其中的丰富而珍贵的资源信息更好地为当今社会服务。

  浙江省图书馆原馆长、《两浙文丛》负责人徐晓军所作《浙学未刊稿编纂思路与实践》,系统介绍了作为浙江省古籍保护工作五项重要任务之一浙学未刊稿编辑情况,集中展现了浙学未刊稿的编辑出版特色与成就。该编辑项目既以综合卷和专题卷形式整理影印出版,又编纂书志、著述考以深度揭示文献,还整理出版图录以提供版本鉴定工具,具有很好的实践参考价值和经验借鉴意义。广西师大出版社副总编辑宾长初《民间档案文书的影印整理与深度整理》从出版社、专业编辑的视角,探讨档案文书及少数民族文献影印出版、深度整理的问题,所提出的一系列整理方式、方法,具有可行性、可操作性。

  四、广州历史文化研究。由于本次全国性研讨会是在广州举办,具有地利之便且作为岭南文化、教育中心的广州地区专家学者自然较多,所论自然大都涉及广州乃至整个广东地方文献和地方文化。如广州大学十三行研究中心冷东教授《寻觅广州十三行印章的成果与意义》、孙中山大元帅府纪念馆程存洁馆长《代月考》、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副馆长倪俊明《(广东)地方文献的整理出版及作用》、华南农业大学中国农业历史遗产研究所所长倪根金教授《民国广东蚕桑调查报告及其价值》、广州市社科院岭南文化研究中心主任梁凤莲研究员《近代广州文化的自我坚守》、广东第二师范学院徐世中副教授《论谭莹对近代广府文化的贡献》、中大图书馆特藏部丁春华《中山大学图书馆藏容庚捐赠珍贵碑帖述论》等。其中如冷东、徐世中、程存洁、丁春华等,分别从个案研究、实物考据的角度,对广州历史人文、经济社会进行专门探讨,以小见大,思考较为深入,结论自然可信。

  倪俊明系统介绍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近十余年来在广东地方文献整理出版方面所取得的成绩,并将这些成绩取得的原因和条件归结于整理模式的多元性、整理队伍的开放性、整理内容的系统性、整理与征集研究的一体性。他还提出应构建以图书馆为核心的地方文献整理出版事业共同体,呼吁建立全方位的地方文献保障系统等。倪根金教授启发大家开阔文献整理研究视野,关注反映地方生产生活、经济文化等各类社会调查报告资料的整理研究价值。丁春华博士《中山大学图书馆藏容庚捐赠珍贵碑帖述论》,首次对容庚藏品的聚散源流及现状做了全面的概述,并揭示了藏品的收藏过程与特色。重点对容庚捐赠碑帖中数量较多、价值较高的墓碑墓志、造像经幢、砖铭瓦当及杂刻四类拓本的来源、类别、内容及价值进行了深入的揭示。尤具特色的是对容庚捐赠金石拓本的附属信息(如拓本来源、时间、价格)及其价值进行了揭示。

  此外,如梁凤莲研究员重点探讨了广州文化在近代全球文化环境中所受到的挑战,及在传统与西化之间的艰难转型与进化,阐述了近代广州文化(抑或岭南文化)在海外的移植、传播及其影响力,分析总结了其难以被同化的性质,视野比较宏阔,表述比较深刻。

  五、地方文献数字化。中华书局总编辑、古联数字传媒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长顾青指出,数字化是地方文献编纂与传播的发展方向,包括地方大型文献在内的古籍整理出版过程中,享受数字技术进步带来的便利还是太少,痛点则是不少。他以中华书局古籍数字化的实践为例现身说法,介绍该局自2003年开始古籍数字化的探索,十余年间积累了古籍数字化的基础数据、标准、方法和人才,并以该局两大代表性产品中华经典古籍库和籍合网为例。截至目前,中华经典古籍库已研发出包含1500种整理本古籍在内共10亿字的共五期产品,其“十三五”的研发目标则是汇集中华书局等10家国内古籍出版社的5000种整理本古籍共30亿字。中华经典古籍库基于多用户多方面需求提供多功能的多媒体服务,具体包括:浏览,阅读,定制资源,在线编辑、下载、写作等,其中检索功能服务具有全文检索、深度检索、个性化检索等特点。籍合网是经前期持续研发,今年4月上线的国家古籍整理出版资源平台。籍合网合古籍整理工作平台、古籍整理成果发布平台二者于一身。其中整理工作平台部分,包括:1.在线整理和编辑:校勘、标点、注释、白话翻译、辑佚汇编;2.提供一系列工具:自动引文核对系统,自动校对系统,自动标点系统;繁简转换系统、跨库检索系统;3.采用众编众校模式:通过网络联合社会力量进行项目发包,接受社会力量投稿,实现在线古籍整理。古籍整理成果发布平台部分,包括:审稿、加工、入库、发表,实现网络出版,并成为纸质出版的基础。

  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社长魏崇介绍该社已上线的数字化产品包括民国时期文献总库(图书·报纸)、中华再造善本数据库、中国历史人物传记资源库、民国图书馆学数据库、中国古籍影印丛书查询库,正在建设中的有国家古籍资源数据库。

  此外,还有如福建人民出版社古籍编辑室主任宋一明博士所作《影印古籍新撰提要刍议》对古籍提要撰写中如何描述版本形态、撰者生平、序跋摘录、内容侧重、语言风格等进行了详细阐释,既体现了对中国传统提要写法的继承,也展现了他在当前古籍整理环境下对提要撰写的新见解,为古籍提要的新撰工作提供了很好的指导和借鉴。青年长江学者、浙江师大教授李圣华所作《明别集稿抄本的文献整理价值》,简要介绍他主持的明人别集稿抄本搜集、整理与研究课题自2015年11月初获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以来所取得的阶段性成果,并重点揭示了这些稿抄本的文献整理价值。这些对于本次研讨皆有助益。


三  研讨会的几个主要特点

  此前,国内一些地方也举办过以地方文献整理与研究为主题的研讨会,有的会后还结集出版了会议论文集。相较以往这些研讨会,本次研讨会具有几个主要特点:

  一是主题鲜明。研讨会旨在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宣传思想工作会议上的讲话精神,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庆祝改革开放40周年,全国各地地方文献工作同行深入开展经验交流,共同推动文化建设与经济社会建设协调发展。

  二是内容丰富。在11日上午简短的开幕式后,本次研讨会除了安排中山大学党委书记陈春声教授作专题发言,还安排有著名古籍文献学家阳海清作“编纂地方文献总目是做好整理工作的前提——编撰《现存湖北著作总录》和参编《荆楚文库》的点滴感受”、浙江师范大学二级教授黄灵庚作“关于《衢州文献集成》《重修金华丛书》编纂经历的回顾与反思”和岳麓书社副社长马美著作“关于《湖湘文库》文献出版部分的情况介绍”等共3场专家学术报告。11日下午,则是两个分论坛共有20多位专家学者发言。12日上午,则有承办单位国家图书馆出版社社长魏崇作“地方文献出版的探索与实践”、广州大典研究中心刘平清作“全国地方文献整理出版概况及其趋势”、特邀嘉宾中华书局总编辑顾青作“数字化:地方文献编纂与传播的发展方向”,和国图民保办马静主任作关于民国文献的保护与整理出版共4场专题报告。加上自由发言环节,大家广泛地进行了交流。

  此外,根据国图张志清副馆长的建议,为配合办好本次研讨会,营造良好文化氛围,会议承办方在会场旁边设置一个小型的地方文献编纂研究成果陈列展,展出《广州大典》《东莞历史文献丛书》《西樵历史文化文献丛书》《杭州全书》、《金陵全书》《紫邑丛书》《湖北现存著作总目》《佛山历史文化丛书》等国内部分地方文献编纂出版成果,吸引不少参会人员驻足观看。

  三是参会面广。本次研讨会参会人员来自东北、华北、华东、西北、西南、中南等多个地区,涵盖全国20多个省(自治区、直辖市),共收到论文(文章)60余篇。会前报名情况非常踊跃,直至会议召开前三天还有一些外地的专家学者表示希望获邀参会。参会人员来源广泛,可谓地方文献相关事业人士的一次“大会师”。其中既有知名专家学者,也有尚未毕业的硕博研究生,既有出版界人士,也有图书馆界人士,还有地方志专家等,既有广东本省专家,更多外省专家,既有在高校中工作的,也有在高校以外的。单就图书馆界人士而言,既有公共图书馆的,也有高校图书馆的。老中青三代都有,既有几位70、80岁的老专家学者,也有20岁出头朝气蓬勃的学术后备青年,显示地方文献保护事业人才济济、后继有人。






地址:广州市珠江东路4号广州图书馆广州大典研究中心| 邮编:510623| 电话:(020)83836666|版权声明
字典快查:
  • 查询内容:
    可直接输入汉字、拼音查找汉字;
纪年换算:
  • 查询内容:
    根据选取的条件进行检索可实现朝代年号与公元纪年、干支与公元纪年之间的相互换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