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动态资讯>《广州大典·民国广东公报丛编》介绍

《广州大典·民国广东公报丛编》介绍
作者:广州大典研究中心
发布时间:2023/2/20 10:56:58

《广州大典·民国广东公报丛编》(以下简称《丛编》)是《广州大典》(民国编)专题文献整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和开篇之作收录自 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建立至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期间(个别文献时间或有延伸)的广东省范围内各级政府刊行的公报类文献,含省、道(区、市、绥靖公署、督察区)及县各级政府及其相关机构、团体的各类官方文书,包括法规、命令、章则、文牍通电、批示、统计、会议录等。公报涉及民政、财政、军政、建设、实业、文教、交通、司法、邮电、保安、铨叙、医疗、济等领域,不仅是近代以来刊登政府决策的重要载体和政府施政范围内的工作情况之记录,也为考察民国时期社会发展概况提供了基本线索,是研究民国史以及地方史的重要依据,具有鲜明的档案性质。

 

广州大典·民国广东公报丛编

 

《丛编》拟分批逐年推出目前已完成出版的是广州大典·民国广东公报丛编(初编)》成书 100 册,均为省级政府公报文献,涉及综合、民政、财政、教育、建设、实业、地政、司法八类。所收文具有极高的史料价值和学术价值,对于抢救、保护和传承珍的民国广东文献起到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广州大典·民国广东公报丛编

 

《广州大典·民国广东公报丛编(续编)》目前正在编纂阶段,将全面收录省、道(区、市、绥靖公署、督察区)及县各级政府及其相关机构、团体的各类官方文书

以下附录<广州大典·民国广东公报丛编>前言》全文,以飨读者


广州大典·民国广东公报丛编前言

刘平清 赵新良

“公报”之名最早可追溯到古罗马时期的《罗马公报》(Acta Diurna),之后演变为“Gazzette”或“Bulletin”,翻译为中文即“公报”。晚清时期,“公报”出版发行渐多,并制度化。宣统年间,改革官制,实施责任内阁,下设制诰、叙官、统计、印铸四局。其中统计掌统一计表,刊行年鉴,印铸掌编辑官报。民国时期出版发行了大量政府公报,上承唐宋邸报之遗续,下接清末官报之一脉,外受西方政府公报之影响。民国时期的政府公报是由政府机关发行的出版周期相对固定的刊物,以法律、命令、布告、公文、批示、公电、通告、判词、外报、附录等为主要刊载内容,是政府进行法令宣传、记载各项行政事务的汇编性质连续出版物。很多法规、章则、会议录、例行公文等只在公报登载,不另行文,故具有极高的档案文献价值。中央政府以外,各级地方政府也出版发行了大量公报。民国时期,广东是政府公报出版发行大省,除省级政府公报外,下属道、区、市、县均有发行公报。

 

一、编纂缘起

《广州大典》是由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东省文化厅策划并组织研究编纂,旨在系统搜集整理和抢救保护广州文献典籍、传播广州历史文化的大型地方文献丛书。二〇〇五年以来,在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中山大学图书馆、广州图书馆等众多单位的鼎力支持下,广州大典编辑部历经十年,完成了《广州大典》的出版。全书共五部五百二十册,依经、史、子、集、丛分类,系统收录了一九一二年以前,清代中叶广州府范围内,广州人(含寓贤)著述、有关广州历史文化的著作和广州版丛书,著者近两千位,文献计四千零六十四种。该书的出版,标志着《广州大典》一期工程基本完成。二〇一五年四月,在广州大典编辑部基础上新成立的广州大典研究中心(后文简称中心),继续《广州大典》(一期)文献整理编纂研究工作,包括推进本来属于一期集部、后来单独出版的《广州大典·曲类》四十三册,推出《广州大典总目》《〈广州大典〉概要》以及“《广州大典》普及书系”、《广州大典研究》集刊等系列出版物。目前,《广州大典书志》《广州大典序跋集》等也在积极推进中。与此同时,根据中共广东省委宣传部和广东省文化厅《关于支持〈广州大典·民国时期岭南文献〉编纂出版工作的通知》(粤宣通〔二〇一七〕九号),中心文献整理工作的重点转移到民国广东文献的搜集、整理方面,以适应当前学术研究和文献保护工作的需求。这项工作即《广州大典》(二期),又称为《广州大典》(民国编)。《广州大典·民国广东公报丛编》是此项工作的开篇。此外,《广州大典·第一次国共合作广东文献汇编》《广州大典·中国第二历史档案馆藏民国广东档案文献选编》等编纂工作,也完成招投标等程序,正在积极准备出版前期的各项工作。

近代以来,政府公报是记录各级政府决策的重要载体,是当前民国文献整理工作的重要内容。公报兼收并蓄,涉及民政、财政、军政、建设、实业、文教、交通、司法、邮电、保安、铨叙、医疗、救济等诸领域,不仅是政府施政范围内的工作情况之记录,也是当时社会各个领域基本情况的反映,可谓对民国时期的社会发展变迁做了无间断的动态记录,提供了考察民国时期社会概况的基本线索,是研究民国史以及地方史的重要依据。

据统计,目前已出版的公报类资料既涉及国家政府层面(包含伪政权资料),如《临时政府公报(一九一一—一九一二)》《北洋政府公报》《国民政府公报(一九二五—一九三一)》《北平伪中华民国临时政府公报》等;又有中央政府及伪政权相关机构的专门性公报,如《内务公报》《民国时期内政公报三种》《民国教育公报汇编》《海军公报(一九二九—一九三七)》《商标公报(一九二三—一九四八)》《民国审计院(部)公报》《考试院公报》《司法公报》《社会部公报两种》《国民政府监察院公报》《国民政府立法院公报》《华北政务委员会公报》等;还有各省政府相关公报资料,如《河北省政府公报(一九二八—一九四八)(外一种)》《浙江省政府公报(一九一二—一九二七)》《浙江省政府公报(一九二七—一九四九)》《山东省政府公报》《广东省政府公报》《江西省政府公报(一九二七—一九四八)》《民国江苏省政府公报》等。此外,一九三二年伪满洲国在日本扶持下成立,先后在东北地区发行《奉天省公署公报》《吉林省公报》《新京特别市公报》《奉天市政公报》《锦州省公报》《康平县公报》《本溪县政月报》《双城县县政月报》《安东县政月报》《多伦县公署月报》《阿城县月刊》等,收录于《伪满洲国地方政府公报汇编》中。

上述整理出版的各种公报文献,均为专题性政府公报出版物。此外,还有收录在综合性文献汇编中的政府公报。一九二七年国民政府迁都南京后,南京市政府先后编辑发行《南京特别市市政府公报》《南京特别市市政公报》《首都市政公报》《南京市政府公报》《市政公报》,南京传媒出版集团(南京出版社)和南京市档案馆合作开发,对上述民国南京市政公报资料进行系统整理,纳入《金陵全书》(档案编)。民国时期少数市县级政府所发行的《西昌县政半月刊》《中山县政年刊》《辽阳县政府公报》等整理影印本散见于各类资料汇编中。

从以上项目的整理出版情况可以发现:(一)公报文献作为民国时期官方出版物,其史料价值和档案性质越来越受到学界的重视,各省档案馆、图书馆早已陆续开始了相关文献的整理,并有相当数量的成果问世;(二)公报文献作为地方文献的重要组成部分,反映地方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有将其系统梳理的必要性,以促进地方文献与地方文化的保护及传播工作;(三)已出版的公报成果中,一方面多集中于中央政府、省级政府层面,对于基层政府及相关机构的关注较少,一方面多为大型单一文献及其延续文献的整理汇编。因此,深度整理史料、系统整合资源是做好编纂出版工作的必然要求。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民国时期广东地区的公报整理出版工作取得重要进展。一九八七年河北人民出版社推出《南方政府公报》,该书收录三种在广东发行的公报,即《军政府公报》《陆海军大元帅大本营公报》《中华民国国民政府公报》;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东省档案馆合编的《广东省政府公报》收录《广东公报》《广东省政府公报》《广东行政周刊》《广东省政府周报》,于二〇一六年问世;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广东省档案馆合编的《广州市市政公报》(包括《广州特别市市政公报》《广州市政府市政公报》等)项目整理出版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中。上述工作为我们此次开展《广州大典·民国广东公报丛编》的整理提供了借鉴。广州大典研究中心紧抓民国文献整理之契机,展开了民国时期广东公报的编纂出版工作。

 

二、编纂历程

近年来,广州大典研究中心组织专门力量,对民国时期广东地区政府公报的整体状况进行了系统调研分析。一是摸查当时文献的编印发行情况,二是排查当下文献的存藏分布状态,三是掌握近年来文献的影印种类数量。我们参考《民国时期总书目》《全国中文期刊联合目录(一八三三—一九四九)》《民国时期广东省政府档案史料选编》等相关工具书及学术著作,搜集公报目录,并对文献馆藏情况进行了地毯式摸查调研,涉及单位主要有国家图书馆、上海图书馆、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重庆图书馆、南京图书馆、广州图书馆、梅州市剑英图书馆、汕头市图书馆、中山纪念图书馆等公共图书馆以及中山大学图书馆、华南师范大学图书馆等高校图书馆。此外,抗日战争与近代中日关系文献数据平台、中共党史期刊数据库、中国历史文献总库、瀚文民国书库、大成故纸堆数据库等,也为我们查询公报线索提供了帮助。

通过系统摸查,我们发现:

(一) 民国时期广东公报刊物种类繁多、规模宏富,广东省政府及各直属机构、各下属道(区、市、绥靖公署、督察区等)、县级政府及其相关机构均有相当数量的公报文献发行,其中有些规模颇巨,虽然受到政权更迭的影响,或更改出版部门,或有所间断,但整体来看仍贯穿了整个民国时期,有些虽只是特刊、年刊、短刊、断刊或者专号,但保留了极其重要的政府统计、调查图表与相关文书,同样具有较高的史料价值。

(二) 公报作为政府出版物,不同于普通民国图书或报刊,其发行量很少。民国时期因长期战乱,有所存藏者也因政府机构更迭和迁徙频繁而损失严重,保存情况不容乐观;民国时期印刷品出版时采用的纸张材料粗糙劣质,加之岭南地区气候潮湿,致使底本出现不同程度的损毁,如纸张破损、酸化严重、部分字迹的油墨变得模糊不清。我们今日可见的民国时期发行的广东公报资料能够保存下来实属不易。这些资料当前基本上仅在档案馆及图书馆系统和少数博物馆有所收藏,且收藏均不完备,个别刊物甚至是孤本,再加之散藏于各地,读者难以兼顾,查询不便,严重制约了学界的利用。从文献保护、文献研究和文化传承的角度来看,影印出版民国时期的广东公报文献刻不容缓。

(三) 除了直接以“公报”为题名的文献外,还有大量的工作报告、工作通讯、施政计划、政策纲领等文献,无论是从文献的发行主体还是具体内容来讲,都符合政府“公报”的概念范畴,故而我们在前期搜集整理的过程中也将其纳入进来。

二〇一八—二〇一九年,中心开展文献调研和文献目录整理工作,并征求专家意见,形成《〈广州大典·民国时期广东公报丛编〉整理出版概述》和《〈广州大典·民国时期广东公报丛编〉出版方案》。二〇一九年,中心通过公开招标方式,委托中标的国家图书馆出版社在全国范围内征集保存至今的一九一二—一九四九年间的广东省、各市县政府及机构公报文献,最终征集三百余种,按照不同的层级进行整理选编,拟分两编出版,每编一百册。《广州大典·民国广东公报丛编》初编一百册的出版,是为《广州大典》(二期)的开篇之作,标志着《广州大典》(民国编)的编纂工作进入正式出版阶段。

需要说明的是,前述《南方政府公报》《广东省政府公报》以及《广州市市政公报》等资料,本丛编不重复收录。

 

三、文献特点与价值

根据目前已经整理出版的民国时期广东公报目录和所征集文献来看,《广州大典·民国广东公报丛编》具有显著的文献特点和较高的文献价值:

(一)层级清晰,体系完整。中华民国时期广东行政区划多次进行调整。一九一七年,中山先生在广州成立军政府,同北洋政府形成对立之势。一九二一年,中华民国政府在广州成立。一九二五年七月,广州国民政府成立。国民政府的地方行政,分为省、行政区、市和县,实行委员制。广东省政府下设广州、北江、东江、西江、南路、琼崖六个行政区,每区设一行政委员,代表省政府处理本区事务。一九三八年十月,日本侵略者侵占广州,广东省府退到粤北(今连州市),为适应战时需要,全省设四个行署。一九四〇年全省改设九个区(包括沦陷区)以及海南行政区,到一九四一年,复改设九个行政督察区。一九四五年抗战胜利后,民国政府把行政督察区分为省府直接督察区和专署行政督察区两种。省府直接督查的有南海、番禺等十二个市县,专署行政督察区则分为十一个区,共辖八十八个县。各级政府均出版有《公报》,旨在迅速传播政务情况,刊载有关政治、教育、建设、财政、公安、司法等方面的细则、规定、布告、通令及有关各案等各类行政公文。省级文献包含《广东省政府特刊》《广东省政府年刊》《广东民政公报》《广东财政公报》《广东教育公报》《广东建设公报》等;各下属道(区、市、绥靖公署、督察区)级文献包括《广东北区善后委员会公署月刊》《汕头市市政公报》《汕头市政府公报》等;县级文献主要有南海、番禺、中山、顺德、新会、花县、三水、开平、高要、惠阳、潮安、揭阳、澄海、大埔、阳春、电白、茂名等地区的公报类资料,如《番禺县政公报》《中山县政府公报》《揭阳县政府公报》《潮安县政府公报》《阳春县政公报》等。

(二)文体多样,记录翔实。本丛编所收公报主要包括各级政府机构在从事各项公务活动中形成的各类文书,包括命令、章则、文牍、函电、批示、计划、纲领、统计、会议录、报告书、决算书、告谕、例行公文、判例、案例等,其中有奖惩褒恤、人事任免的各类信息和各级各类机关的办事细则及附录,有关于财政经济、金融税收、工矿农商、交通航运、文化教育和军事边防等方面的资料,有民国政府与各国的往来照会、公文函电、条约协议等文件,有关于南方地区生产生活状况、水旱灾情的材料,还登载有关经济、司法、教育等的研究资料。

(三)内容丰富,兼具文献和学术价值。本丛编不仅汇辑了民国时期广东省各级政府机关的官方公报、政府文书,同时也系统收录了财政、教育、建设、实业、司法等专门性公报,比较系统地反映了民国时期广东经济发展、政治变迁、司法革新、赋税改革、市政建设、文化教育等的演变轨迹和发展脉络,是研究民国时期广东政治生态、社会变迁的第一手资料,对于研究这一时期广东经济、社会、文化具有重要的学术史料价值,同时也为研究孙中山政治思想、中国国民党史、中华民国史、北洋军阀史、西南军阀史、中国近现代史以及国共第一次合作等重要课题提供了文献支撑。各级政府、不同机构、各类主题的公报资料构成系统、完整的体系,完整记录了广州国民政府缔造之艰巨经过以及广东各地区政府机构的运行状况,既有宏观的政府决策记录,又有微观的政策执行资料,对于研究当代政治、外交、法制、军事及文教问题亦是不可或缺的参考。

《广州大典·民国广东公报丛编》所收公报文献,系民国时期广东境内各级政府的官办出版物,由于历史的局限性、政治立场的不同,国民政府、伪政权所出版的文献,或有落后观点和错误言论,丛编基于存史资政的原则,影印中一律保持文献原貌,不做删减,望读者批判性地阅读,对于其中一些受时代背景限制所产生的言论、观点进行细致甄别。鉴于经验和水平所限,文献编辑过程中难免存在疏漏,部分文献馆藏分散,虽多方搜求,仍只得暂缺,敬请各界专家学者指正。

 

中心研究人员与《广州大典·民国广东公报丛编》

 

 

地址:广州市珠江东路4号广州图书馆广州大典研究中心| 邮编:510623| 电话:(020)83836666|版权声明
字典快查:
  • 查询内容:
    可直接输入汉字、拼音查找汉字;
纪年换算:
  • 查询内容:
    根据选取的条件进行检索可实现朝代年号与公元纪年、干支与公元纪年之间的相互换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