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首页>媒体聚焦>蔡晓绚、刘平清:在浩繁卷帙中奉献
广州图书馆古籍展览现场
古籍保护是赓续中华文脉的重大文化工程,更是久久为功、绵延不绝的重大文化事业。进入新时代,广东广州的古籍保护事业取得重要成效,涌现出一批献身古籍保护事业的典型。广州图书馆古籍保护工作的“拓荒牛”蔡晓绚、《广州大典》古籍和民国文献编纂研究带头人刘平清就是其中的默默耕耘者。
2007年,在“中华古籍保护计划”的推动下,广州图书馆在以收藏普通文献和基础文献为主体的同时,着眼于服务和满足社会大众更多的阅读需求,开始引进古籍。作为统筹广州图书馆古籍工作的主要负责人,蔡晓绚和团队成员从零起步。广州图书馆的古籍工作起步虽晚,但在藏书家和图书馆人的努力下,古籍收藏较为丰富。蔡晓绚带领团队成员当好古籍工作的“小学生”,调研、拜师、参加培训,恶补古籍相关知识。
2007年底,广州图书馆引进了第一批古籍“杨氏藏书”。蔡晓绚工作团队跟着古籍版本鉴定经验丰富的林锐去藏主家逐册验收入馆。这批藏书从数量和种类上来说都甚为可观。对蔡晓绚来说,验收过程也是一个古籍知识的学习过程,无论是2010年引进古文献版本学家、古钱币学家、金石学家王贵忱所藏的“可居室藏书”,2012年底引进藏书家梁基永的“仪清室藏书”,还是2020年通过资产调拨引进的原广州文史馆古旧文献,蔡晓绚均不辞辛劳地奔波在现场。
古籍整理是古籍引进图书馆后面临的最紧迫的工作。任何文献到了图书馆不进行编目整理,就是一堆散沙。蔡晓绚利用在广州图书馆多年的文献编目及管理工作经验,从2008年开始,相继参与制定了《广州图书馆古籍编目细则》《古籍辅助加工细则》《古籍整理加工过程管理办法》《古籍修复工作管理规定》等规章制度,规范了古籍整理工作的全过程。16年来,在蔡晓绚和团队的努力下,广州图书馆古籍收藏已小有规模,各项保护工作顺利开展。至2022年,广州图书馆共藏有中文古籍1932种10224册,其中善本153种954册,有2种2册古籍入选国家珍贵古籍名录,有38种355册入选广东省珍贵古籍名录。
作为《广州大典》古籍和民国文献编纂研究的带头人,刘平清自2017年调入广州大典研究中心担任常务副主任以来,统筹推进《广州大典》一期与民国编的编纂出版工作。《广州大典》一期工程的编纂对象是广州地区的古籍文献。刘平清接手《广州大典·曲类》编纂工作时,因文献的民间收藏性质,如何编排戏曲文献成为难点。同时,由于民间戏曲文献保存状况堪忧,部分戏曲文献出现受损,漫漶不清。对此,刘平清组织专业力量尽可能地抢救修复民间戏曲文献,逐一攻破保护、编纂、出版过程中的难点。2019年9月,43册的《广州大典·曲类》如期出版,收录1589种粤剧及唱本,是收录保存最多的粤剧文献汇编。
围绕《广州大典》一期的后续工作,刘平清带领中心人员先后编纂出版了《广州大典总目》《广州大典概要》《〈广州大典〉普及书系》《广州大典研究》集刊,《广州大典书志》《广州大典序跋集》等即将进入尾声。同时,组织编纂出版《广州大典》(民国编)。民国文献种类繁多、收藏复杂,在没有经验可循的情况下,刘平清带领中心同事,经过几年摸索,基本确立了《广州大典》(民国编)“学界所需、专题为主、适时建库、量力而行”的编纂思路,逐步而稳妥地推进工作。目前已完成《广州大典·广东公报丛编初编》(100册)的出版,《广州大典·第一次国共合作时期广东文献汇编》(70册)进入出版阶段,《广州大典·民国广东档案文献选编》(100册)已进入文献征集环节,对于抢救、保护和传承珍贵的广东民国文献将起到重要作用。
今年,刘平清又牵头制定了《广州市古籍保护五年行动计划(2023—2027年)》,这是广州首次制定古籍保护五年行动计划。为了让深藏书库的古籍文献得以更好利用,改变古籍、特藏文献束之高阁的局面,刘平清负责东山书苑的空间打造,将其建成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阅读空间。该空间从功能定位、设计理念、命名、阅读台座和台灯的选择到馆藏书库书籍的提取名单、工作人员的选配等,都凝聚着刘平清的心血。今年8月,广州图书馆成功申报“中华经典传习所”。该传习所将以东山书苑为主阵地,举办“粤韵国学”吟唱班、国学公开课、国学体验课,重点打造粤语吟唱古典诗词,在中小学生中传播国学,探索一条具有岭南特色的中华经典传习之路。
本报驻广东记者 谭志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