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大典》简介

《广州大典》是由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东省文化厅策划并组织研究编纂,旨在系统搜集整理和抢救保护广州文献典籍、传播广州历史文化的大型地方文献丛书。

 

广州是拥有2200多年建城史的历史文化名城,大量珍贵的地方文献翔实反映了广州历史的变迁和发展。由于年代久远,经蠹鱼蛀蚀,自然风化,兵燹摧残,古籍老化破损严重,再生性保护刻不容缓。为及时抢救和保护现有的珍贵历史文献资源,中共广州市委宣传部、广东省文化厅于2005年牵头组织开展《广州大典》的编纂出版工作。时任文化部副部长周和平给予了高度评价:“由地方政府出巨资,地方文化部门主持编纂的大型文献丛书,在全国尚属首创。《广州大典》树立了一个良好的榜样,值得倡导。”《广州大典》被列为广州市“十一五”、“十二五”时期的重点文化工程,2007年被全国古籍整理出版规划领导小组评定为支持项目。2013年,已出版的《广州大典·丛部》荣获首届南粤出版奖。该丛书的编纂历经十年坚守,于2015年4月完成出版工作。

 

《广州大典》依经、史、子、集、丛五部分类,其中丛部酌收兼赅四部之丛书,专科性丛书俱入所属部类。《广州大典》收录4064种文献,编成520册。其中,《经部》收录文献375种,分为56册;《史部》收录文献1178种,分为197册;《子部》收录文献747种,分为62册;《集部》收录文献832种,分为103册;《丛部》收录文献932种,分为102册。《广州大典》收录底本来自国内55家、国外14家藏书单位以及6位私人藏书家,其中,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2791种,中山大学图书馆352种。珍本善本等稀见文献众多,收有稿抄本462种,清乾隆以前刻本357种。

 

《广州大典》采用国际大16开本,每册约850页,印500套。每页按四合一拼版,保留了古籍原来的版式和内容。天然丝封面,精装。内页选用特别定制的纯棉纸,并使用水印技术,每页均有“广州大典”字样水印。封面“广州大典”四字集自湖北睡虎地出土的秦简。

 

《广州大典》编例

  一、编纂宗旨

《广州大典》是一部大型的历史文献丛书,旨在系统搜集整理和抢救保护广州文献典籍,传播广州历史文化。

 

  二、收录范围 

内容范围:广州人士(含寓贤)著述、有关广州历史文化的著述及广州版丛书。

时间范围:所收文献下限为一九一一年,个别门类延至民国。

地域范围:包括清代中期广州府所辖南海、番禺、顺德、东莞、从化、龙门、增城、新会、香山、三水、新宁、新安、清远、花县,以及香港、澳门、佛冈、赤溪。

 

  三、分类编排 

大体依经、史、子、集、丛五部分类,其中丛部酌收兼赅四部之丛书,专科性丛书俱入所属部类。各部分辑编排,未能及时入编相应各辑者,留待日后汇辑出版。个别内容完整、史料特殊的文献,独立成辑出版。

 

  四、版本择用 

以广东省立中山图书馆和中山大学图书馆藏书为基础,海内外各公藏机构和个人藏书为补充,对符合收录范围的文献一般不做裁选,以保证收录的系统性和完备性。同一种图书有多个版本,择善而从;个别有特殊价值者,可多个版本并用。

 

  五、版式规范 

按统一规格缩印,个别特殊者另作处理。底本原有之批校、题跋、印鉴和刻印的墨迹等,概予保留。底本版面漫漶缺字,概不描修。底本有残缺者,仅以相同版本补配;有缺页者,在相应位置标注。 

每种文献均标明书名、卷数、著者、版本、版框尺寸及底本收藏者。

 

  六、索引编制  

各辑编讫,另编制总书目、书名索引、著者索引,以便检索。

 

《广州大典·曲类》

 

 

《广州大典·曲类》(以下称《曲类》)隶属《广州大典》集部,依照“个别内容完整、史料特殊的文献,独立成辑出版”,单独成辑,历时五年,于2019年10月完成出版。收录来自中国大陆、中国香港、中国台湾,日本,德国,美国等海内外24家单位与个人藏品,合计1589种、32315页,新编成书43册。

 

 

 

《曲类》分说唱专辑与戏曲专辑。“说唱专辑”收录明清以来,尤其是清末民国间流行于广东、广西、港澳及东南亚、欧美、大洋洲等粤语华人聚居地,特别是东莞、佛山、广州、香港的木鱼书、南音、龙舟歌、粤讴、山歌等唱本,收录图书660种,分为19册,按属归类后按笔顺排序。

 

“戏曲专辑”收录清代至解放初形成于广州地区,流行于广东、广西、香港、澳门,并传播到东南亚、美洲、大洋洲、欧洲等华人华侨聚居地的粤剧、粤曲、大棚戏等剧本曲本,收录图书929种,分为24册,单本、合集分开收录,按版本类型归类后按笔顺排序。同一种图书有多个版本,择善而从;个别有特殊价值者,可多个版本并用。

 

《曲类》第43册内附书名索引。

 

《广州大典总目》